|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穿青人简介

穿青人简介

关键词:穿青人简介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镇宁信息港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zz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46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民族简介   穿青人他们的表面文化特征--服饰在大部分地区虽然已近于消失,但在一些边远偏僻地区还明显可见。他们的信仰——五显坛至今还普遍牢固地保持着。节日、婚姻、丧葬等方面的习俗多数与周围各民族不同。其民族意识与民族感情十分强烈。
  从居住地域来说,穿青与各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区如织金、纳雍等县,他们居住的村寨连绵百余里。其余各县,“杂村不杂户”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数处于边远的山区地带,少数处于平坝地区,街场基本上没有。
  关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对于穿青人的身份认证,一直不明确,根据《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公安厅(黔族(政)发字第(1996)19号)文件》现定为“穿青人”。

编辑本段基本情况

  在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百花园中,绽放着一枝奇特的小花——这就是我国多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穿青历史文化。数千年来,穿青人以有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独特信仰、服饰及风俗习惯,在贵州省的边远山区艰苦奋斗,繁衍生息,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尤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穿青人以自己是伟大中华民族的子孙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他们的血与中华各族人民一起沸腾;他们的心脏与祖国人民一起跳动。为了较好地反映穿青人的历史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创造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特将穿青人的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一九五四年普选登记有二十四万八千多人,第五次人口普查自报填写穿青人族称的人数约六十七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二十万人。
  从居住地域来说,穿青与各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区如织金、纳雍等县,他们居住的村寨连绵百余里。其余各县,“杂村不杂户”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数处于边远的山区地带,少数处于平坝地区,街场基本上没有。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现在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官话。
  他们的表面文化特征--服饰在大部分地区虽然已近于消失,但在一些边远偏·僻地区还明显可见。他们的信仰——五显坛至今还普遍牢固地保持着。节日、婚姻、丧葬等方面的习俗多数与周围各民族不同。其民族意识与民族感情十分强烈。
  据史志记载,穿青人的族称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叫“穿青”。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著民族,这是以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所以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这是就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所以称为“穿青”,是从“衣尚青”而得名,这是以其服色特点来称呼的。这几种称呼先是他称,进而“穿青”一名被穿青人接受’了,成了他们;的自—称。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乾隆《威宁州志》,继后是光绪《平选州续志)和民国《大定县志》、《镇宁县志》、《平坝县志》。《平远州续志)和《大定县志》是在记述同治初年农民起义时提到的,《镇宁县志》则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第四种民族载入史册。此外,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平水西之后流传于民间的木刻唱本《水西传》也记有“穿青”,把他与水西境内的彝、苗、仡佬、龙、蔡、羿、白、仲家等八个民族并列,统称“九种夷蛮”。由此可知“穿青”这个名称,明代就有了。
  与穿青邻近的少数民族对穿青人也有专门的称呼。剪发仡佬称之为“褒撒”,披袍仡佬称之为“沙越”,苗族称之为“撒格娄”,彝族称之为“撒娄米”,布衣族称之为“戛敖”。这些民族称“穿青”与称汉族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蓑”、“沙”撒”、“戛”,含意是“客人”或“另一种人”、“后来的人”,并非专指汉人’,也不认为“穿青”是汉人,如彝族称汉族为“撒普“,称布依族为“撒土”、称回族为“撒拉”、称穿青为“撒娄米”,这“撒*’即带有“客人”、“另一种人”的意思,并非认为布依族是“白汉人”,回族是“黑汉人”。又如有些地方的侗族称徭族为“(k016州 )”称壮族为“(kojsul)”,这个“ka”字也是带有“客人”或“另一种人”的意思。总之他们认为“穿青”不是汉人。
  此外,汉族还辱称穿青人为“通背猴”。这种辱称是从穿青人的信仰而起。穿青先民居于南方,古时崇拜山魈为神,以猴为自己民族的图腾,自称是“山魈人马”,岁首要“迎山魈”,故被辱称为“通背猴”。

编辑本段民族语言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现在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官话。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据史志记载,穿青人的族称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叫“穿青”。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著民族,这是以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所以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这是就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所以称为“穿青”,是从“衣尚青”而得名,这是以其服色特点来称呼的。这几种称呼先是他称,进而“穿青”一名被穿青人接受’了,成了他们;的自—称。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乾隆《威宁州志》,继后是光绪《平选州续志)和民国《大定县志》、《镇宁县志》、《平坝县志》。《平远州续志)和《大定县志》是在记述同治初年农民起义时提到的,《镇宁县志》则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第四种民族载入史册。此外,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平水西之后流传于民间的木刻唱本《水西传》也记有“穿青”,把他与水西境内的彝、苗、仡佬、龙、蔡、羿、白、仲家等八个民族并列,统称“九种夷蛮”。由此可知“穿青”这个名称,明代就有了。
  与穿青邻近的少数民族对穿青人也有专门的称呼。剪发仡佬称之为“褒撒”,披袍仡佬称之为“沙越”,苗族称之为“撒格娄”,彝族称之为“撒娄米”,布衣族称之为“戛敖”。这些民族称“穿青”与称汉族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蓑”、“沙”撒”、“戛”,含意是“客人”或“另一种人”、“后来的人”,并非专指汉人’,也不认为“穿青”是汉人,如彝族称汉族为“撒普“,称布依族为“撒土”、称回族为“撒拉”、称穿青为“撒娄米”,这“撒*’即带有“客人”、“另一种人”的意思,并非认为布依族是“白汉人”,回族是“黑汉人”。又如有些地方的侗族称徭族为“(k016州 )”称壮族为“(kojsul)”,这个“ka”字也是带有“客人”或“另一种人”的意思。总之他们认为“穿青”不是汉人。
  此外,当地汉族还辱称穿青为“通背猴”,而穿青人则蔑称他们为“野狗精”。这种辱称是从穿青人的信仰而起。穿青先民居于南方,古时崇拜山魈为神,以猴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岁首要“迎山魈”,故被辱称为“通背猴”。
  至于穿青人的族源由来,学术界向来有好多种说法:有主张土著说的,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部分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现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还有以著名民族识别专家宋蜀华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征讨云南时从江西江苏等省随军迁移到贵州的。战争结束后,大军就地垦戍,这部分随军汉人(包括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当地,和当地土著通婚融合,天长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

编辑本段民族婚俗

  穿青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到了婚礼举行的时候,从筹备到成亲,时间跨度需要月余,这是一个冗繁复杂的过程:
  1、接亲中的“点礼”,即清点接新娘子时婆家送去的衣、、鞋袜等礼物。在男方家选定结婚吉日的头天下午,要请数十位青年男女,抬着花轿,吹起唢呐,扛起彩旗,敲锣打鼓到亲家去接新娘。在收礼前,要由主接亲 ( 亲客 ) 二人在亲家焚起香案的堂屋内举行“三拜见”礼节。即对着亲家天地菩萨拜三拜,每一拜都要说些对亲家祖宗、父母、族内兄弟姐妹的恭维话。 跨进大门一拜,“亲家门中,祖德宗功,不才等举手拜见”。再拜,“亲家高堂,椿茂萱芳,不才等举手拜见”。三拜:“亲家棠棣,伯仲叔季,不才等举手拜见”。
  三拜已毕,请亲家收礼。亲家委托的收礼人打开礼物细看,少不了要提缺这缺那与接亲客发生争执。接亲客持让步态度,承认婚后补上,要求亲家谅解。在争执不休时,亲家中德高望重的老辈从中说:“算了 ! 争不争反正都是他家的人。”这样,点礼结束。
  2、“圆房”。结婚吉日的当天上午,去接亲的一帮人用花轿把新娘子抬到距新郎家 10 余米处放在地上,圆房立即开始。圆房首先是回车马。由新郎抱着一支大雄鸡,对准内坐新娘的花轿,由阴阳先生指挥做法事后即宰杀雄鸡,吩咐参与接亲的东西南北中五路车马大神各回原位;其次拜天地。女送亲客扶着新娘子跨进新郎家的堂屋门坎后暗示双脚跪在草席上,此时新郎按照阴阳先生的“一拜天长地二拜地久天长、三拜荣华富贵、四拜儿孙满堂”进行四拜;再入洞房
  拜天地结束,仍由女送亲客扶着新娘子,随着新郎进入洞房,并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进行活动。进入洞房后,开始做“法事洒帐”。阴阳先生边用净水洒边念:“一洒荣华富贵,二洒金玉满堂,三洒子孙兴旺,四洒五谷存仓。……洒帐已毕,万事大吉。地久天长,新人坐床。旁人请出,加官进禄。婚姻合合,万事其昌”。至此圆房结束。 婚礼一般为三天。即第一天敬亲,第二天正酒,第三天打发客人回家。家境好的富户还办四天,即第三天留客,第四天才打发客人还家。
  如果你有机会到穿青人聚居区,一定可以看见很多女孩子的左手留着长长的指甲,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穿青人的女孩子,都要把自己的指甲掐进喜欢的人的手心里,让他的鲜血留在自己的指甲上。如果你在穿青人聚居区被一个女孩子用指甲划伤了手,那么应该恭喜你了。

编辑本段民族丧俗

  穿青人的丧葬也有一套富有特色的程序:穿青人的老人过世,有草鞋荐亡、竹棍报丧、买水浴尸、垫鸡鸣枕、火把送葬、鹊窝掩井、拔牙等七种习俗。就拿其中的买水浴尸为例,即老人逝世后,由孝子带上香、纸和金属币到井边或河边买水。到时边烧香、纸边哭死者,然后将金属币投于井中或河中,再从井里或河里取一桶水带回家,先舀一碗放在神龛上,余用给死者洗身,孝子还要喝一点洗尸水。晚上孝女孝媳用柳条蘸神龛上的水洒放死者,边洒边哭嘱死者:“要喝阳间清凉水,不喝阴间迷魂汤”。

编辑本段民族服饰

   从前穿青人别于汉族的标志是妇女不缠足,喜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扎青色绑带,穿三节衣,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拴腰带,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所谓三节衣,两节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蓝二色的布接连拼凑而成,上节青色至腰。下节蓝色至小腿。衣脚用寸许宽的白布镶边,衣襟镶寸许宽的云勾花边;衣袖的主袖之外套两层活动套袖,一层比一层短,袖口大,外面套肩袖口更大,形如古代武士的护肩甲。每一层袖口均绣有云勾花边,看去如三节连成;衣袖是活动的,有二三层,穿时钉上,翻二留一或全翻于肩上,故有反托肩或外托肩之称。
  穿青人姑娘的服饰与穿青妇女的服饰不同之处是:不用青蓝二色连接,用全青色或全蓝色,白布镶边,云勾花边镶衣襟,白布或云勾花边镶袖口,衣袖不上套袖。上述服饰,由于旧社会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强令改装,是以解放后穿青人服饰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族已无大区别,右图为民国时期穿青老人的照片。

编辑本段民族体育

简介

  穿青人喜欢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其爱好种类较多,现仅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体育活动。

打磨磨秋

  也叫打丁字秋,在村旁草坝上立四尺多高的一根树桩,桩横顶一根六尺木棒,桩棒接触处能转动,玩时横棒两端各一人,脚尖点地而转,越转越快,乐趣甚浓。

滚龙秋

  也叫车秋,在场内立一丈多高的两根木棒,一根棒横连接中部,另一梯状架穿其心而转。玩时架上两端各一人,坐好扶稳,上下翻转,好像盛开莲花,惊险有趣。

高秋

  也叫秋千,在高架或树上挂两根绳系一横板,人踏板扶绳,越浪越高,如轻燕穿云。解放前人们迷信,认为命不好(不生男孩)的人家,夫妻可去同浪高秋,并用秋千架木作床枋,便可生男孩。

滚坛子

  大人小孩均可作玩,尤以小孩上山放牛在草地上嬉玩为多。其形式为二人背靠背坐下,各自双手抱紧双膝,而后一向左、一向右互相让过往后翻滚,将抱紧的双膝相对翻起朝天一左一右让过,在不同的方位复原靠背坐式,又继续翻滚,谁的手散了,或者朝天的脚碰住对方而翻不过去,谁就输了。

翻羊马

  有“侧翻”、“背翻”和“仰翻’工种玩法,侧翻由二人面对,互相两手交叉抱住腰部,向侧你抱我双脚朝天侧翻落地,站稳后我又抱你双脚朝天侧翻落地,如此反复抱翻,越翻越快,谁抱不翻谁输。“背翻”是二人背靠背站立,将两手翻肩反扣,你弯腰背我仰面双脚朝天翻落于地,站稳后各自扣手转身还原背靠式,我又弯腰背你仰面双脚朝天翻落于地,如此反复翻立。“仰翻”是二人面背站立,你后仰我弯腰互相抱紧腰部,我抱你双脚朝天同时后仰让你双脚翻落于地,你又抱我双脚朝天同时后仰让我双脚翻落于地,如此反复抱翻,谁抱不翻或落地后站不稳,谁输。

撵母猪窝

  此游戏为二至五人所玩。游戏条件是,在一块较平的场地上,不限多宽,只要参加人员能够坐下即可。中间划一个一公尺左右的圆圈,围着圆圈按人数多少挖上每人三个拳头大小的园坑,并在圆坑之外与一个圆相等的位置挖上一条小槽,简称为“河”,每人手执十五块小圆石子分成三组,每个圆坑内放五颗,到此,就做好了游戏准备。游戏开始,若只有两个人玩耍,就划嘘嘘拳定先后,譬如划剪刀帕子或划老鹰吃鸡,或倒大小拇指等定;要是人多,就用划手板手背来定,赢者按先赢后赢的顺序进行游戏。游戏方法先赢者先将自己面前第三个圆坑内的五颗石子抓起往后的圆坑内放,每坑放一颗,赶到“河”也放上一子,直至放空为止。再由第二人接着第一人放完石子的圆坑内抓上石子再走,第三者第四者接着走,直至最后一个走完为准。其中,凡所放石子到“河”时刚好放完,这就叫“落河”,“落河”者为输,即剥夺再“走”的权利。该游戏直到“走”到只剩最后一个不“落河”者为赢家,一般赢家可获一定奖励。

打鸡儿棍

  这是一种简单的集体活动,可以二人对打,也可以组队参加,少则二人,多则二十人。也可编成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共打。活动条件是一大一小两根短棍,大的根叫“鸡母棍”一般长1.5市尺,手锤把样粗细,小的一根叫“鸡儿棍”一般长约0.5市尺,拇指粗细。有“鸡母棍”和“鸡儿棍”后,就在一平坦地方(田土或荒坡都行,一般应有半个篮球场面积方可)的一头靠中一点,用两块石头平行摆着或在地上挖一个槽作为“鸡窝”。打法:也是划嘘嘘或手板手背拳来定先后,无论是对打还是多人打,两组或是多组打,划拳赢家坐庄把“鸡儿棍”横架在“鸡窝”上,用“鸡母棍”直翘“鸡儿棍”凌空飞出,划拳输家在场子里去接“鸡儿棍”,若接着“鸡儿棍”(不落地),庄家则下台让划拳输家来坐庄,,若接不到“鸡儿棍”,庄家将“鸡母棍”横搭在“鸡窝”上,输家可从鸡儿棍落地的原地上捡起“鸡儿棍”站在“鸡儿棍”落下的原地,将“鸡儿棍”丢去打“鸡母棍”,要是打“鸡母棍”下“鸡窝”,庄家输,自动下台,由接棍的输家变作庄家,庄家变作输家;要是接“鸡儿棍”的输家用“鸡儿棍”打不着庄家的“鸡母棍”下“鸡窝”,则庄家用“鸡儿棍”横架在“鸡母棍”上打出,(这叫打横担),若输家接到,庄家输自动下台,若输家接不到,由输家在“鸡儿棍”落地的原处把”鸡儿棍丢回“鸡窝”边,庄家可用“鸡母棍”在空中接打“鸡儿棍”,若打出多远,就从“鸡窝”边用“鸡母棍”比量长度,一棍就计一个数,如比量的数不足规定的总数量,则可以用“鸡儿棍”放在地上,把“鸡母棍”拿在手中将地下的“鸡儿棍”击起打出,有多远就从击打处比量,如前面数加后来(宰耗子尾巴)数满了规定的总数量,庄家就赢了这个回合,输家就没有赶的机会;如数量不足,输家可以变为庄家,庄家又变为输家。如此反复进行比较,谁家先赢,谁家就拿起“鸡母棍”在“鸡窝”边将“鸡儿棍”从空中打出,打出多远,就按比赛之前规定输家从“鸡窝”边跳拜拜脚(拜拜脚即一只脚提起后倦,一只脚着地跳行)到“鸡儿棍”处,往返几趟以示惩罚。

打抛

  打抛是一种穿青人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抛是一个用棕丝搓成细绳,再象裹毛线团一样挽起的拳头大小的园球,外层用麻绳象锁绣球一样网牢结实,这样编织的球,有一定弹性,可以拍打跳跃。若二至三人玩耍,就用拍的方法进行,如皮球一样,谁拍跳的次数越多谁赢。若玩的人多,比如四、六、十人,可编队如篮球比赛一样进行,与篮球不同的是篮球夺抢要以上兰板投进数多少为好,然打抛则是抢到抛后,可以在手中拍打二、三下后即要抛到自己队员手上,往返循环,否则为犯规。这样球体既可以拍打,又可以抛执,所以活动的名称就叫“打抛”。

打岗

  打岗又叫打火草岗。因为农村在未普遍使用火柴和打火机之前,主要引火工具是火镰,火镰的引火物又是火草,火草去引火也颇费工夫。火草是一种彩色植物,白叶白径,所用的火草是火草叶所剥出的白绒丝,晒干的才是火镰打火的极好引火之物。因此,穿青人爱以此叶丝为贵重之物赌输赢。打火草岗,就是规定有几人参与打赌,不论人员多少,以划嘘嘘拳或手板手背拳定先后,这就是准备阶段和过程。正式开始前,先在二至三米以外立一块好的石头以扁平为准,按规程距离,划拳先胜者先上,即在二至三米处划条横线,人足不超过线界,即用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对着“岗石”抛打,若把岗石打倒,就可赢得手指粗细一缕火草,昔打在“岗石”上,“岗石”不倒地,就要输一缕火草,因此,民间穿青人叫打“火草岗”。

放茅草打架

  该游戏仅为二至三人或四至五人所玩。玩法是单个人或二至三个编成队,将老茅草茎或蕨草茎韬成一个一个的小勾勾,或三个五个,或十个八个,可二人对斗或分组对斗,双方用草茎勾对勾对拉,拉断的为输,拉不断的为赢,直到把所有草勾拉完再定输赢。奖惩的办法是:在约定数量内,赢家用中指与拇指崩成弓样,对准输家的额头或手握成拳的手背关节猛弹,赢多少数,弹多少下,弹额头名叫“弹脑崩”,弹手背关节名叫“弹波落盖”。
  此外尚有翻(划)豆腐干、打风车、跳四门、摔跤、抢鹅蛋、扯皮蜂、打麻辫等多种活动,表演起来也很有风趣,不一一展开叙述。

编辑本段民族问题

  多年来,贵州数十万穿青人民十分关心自己的民族族称,全民族团结一致,长期奋斗,竭尽努力,力争合理地把民族族称确认下来,以实现民族稳定生存发展的愿望。党和政府对穿青人的族称给予极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民族识别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关心穿青人民生存命运的社会贤达,也作了许多的支持、帮助工作。尽管如此,穿青人的族称还是长期处在困扰中而难以解决。
  而对于穿青人的族源由来,学术界向来有好多种说法:例如,有的说是贵州土著: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还有以著名民族识别专家宋蜀华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穿青人属于汉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征讨云南时从江西,江苏等省随军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贵州民族学院教授陈英的穿青人来源于“青彝”; 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提出的穿青人源于“土家族”论以及穿青人源于“布依族”论等等。众说纷纭各有一种说法。
  今天,在中国56个民族框架难以打破的前提下,为解决穿青人身份证等等问题,国家有政策可挂靠相近似民族,因“穿青”早期和“土家族”均被当作“土人看”,所以要求穿青人挂靠(合并)到土家族。
  对于这一做法有部分穿青人同意,但大部分穿青人反对,其主要反对理由可形容为“让张三改为李三”搞得穿青人连祖宗都不认了,换句话说、就是大部分穿青人不同意从此抛弃千百年以来祖宗世代创立并形成的这种传统文化!
  比如,穿青**博士认为:自己承认自己最重要。自己都不承认自己,还指望什么别人来承认你。而一旦建立了民族的自信,别人信不信倒无所谓。我们这一代不承认,下一代不承认,但坚持下去总会出现一个伟大的穿青人,让这个世界承认他的民族。现在我们是八个未定民族之一,政府还是给予一定的承认的。穿青人要坚持到底,坚持到世界末日。穿青人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不要怀疑。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穿青以外的民族看自己。我准备为我们的民族而奋斗到死。没有谁能改变我,也没有谁能否定一个民族。我们穿青人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民族,我们穿青人首先要承认我们自己独立的民族地位。对这一点,坚决不能让步。
  还有个穿青学子这样说道:“我在安徽读书四年,一直办不了穿青人的身份,当地公安局自做主张把我该成汉族,我坚决拒绝接受,所以四年以来都是用的改户籍证明。我一直认为把穿青改成其他民族是对我们最大的侮辱,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耻辱。接受了,你将耻辱的过一生,这样还不如马上去死。”[1]
  新闻链接:
  56个民族之外的“穿青人”谭小姐终于可以将自己的民族成份显示在二代身份证上了
  深圳晚报记者曾贤平摄影报道 昨日上午,市民谭小姐在南山区高新派出所顺利打出二代身份证办证回执,她的首张二代身份证终于可以注明自己的民族成份是“穿青人”。此前,因为“穿青人”在居民身份证信息系统中的民族确认问题,她一直费尽周折。
  穿青人,56个民族之外的族群,多数人连听都没听说过。根据网络上的资料,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确认民族成份开始,穿青人这个是否属于汉族身份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于被承认和被否认之间。
  原籍贵州纳雍县的谭小姐说,她2007年就通过招调工落户深圳,2008年申请办理二代身份证时,当时的户政业务系统没有“穿青人”这个民族选项,派出所以“文字错误”为理由将其申请退了回来。此后,很少外出的谭小姐用的只是一代证和临时身份证,使用过程非常麻烦。看到今年报章上刊登2013年将停止使用一代证时,谭小姐这才慌了神,于是找到本报救助。记者查看了谭小姐的户口簿和一代身份证以及落户深圳后办理的临时身份证,民族一栏上明确写着:“穿青”、“穿青人”。
  记者咨询了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整个系统只默认56个民族,并无新的民族成份增加,关于身份证确认民族成份,是由公安系统把握。于是记者找到深圳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咨询,负责身份证管理的林科长表示,他们此前也接到过少数人咨询,根据省厅的回复,已经明确了穿青人办理身份证的方式,即将穿青人和另一民族归类到户政业务系统民族代码“59”号,为“其他民族”,但身份证显示的文字信息将依然是“汉族”。
  “穿青人是可以办身份证的。”南山公安分局人口管理科易科长说,林科长的描述是对的,身份证印制是可以显示“穿青人”的,内部系统读取信息则为汉族,但不影响使用,如果存在问题,派出所方面也会及时出示证明。此前谭小姐可能咨询了不熟悉业务的人,误以为不能办理,不过前几年因技术问题确实存在这个情况,所以咨询的人后来都改成了汉族,而2009年之后南山公安分局就办理了一个穿青人的身份证,谭小姐将是第二个办理的。
  随后,在分局的帮助下,谭小姐很快在高新派出所进行了申请,并办理完全部手续。拿到回执时,谭小姐表示她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识别能够延续感到高兴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